近期中超联赛中,多起点球判罚引发舆论风暴。例如在 2025 赛季中超第 3 轮北京国安对阵成都蓉城的比赛中,杨立瑜禁区内倒地后主裁判马宁直接判罚点球,尽管 VAR 介入耗时 6 分钟,但最终维持原判。这一判罚被部分球迷质疑为 “主场哨”,认为类似动作在五大联赛中通常不会被判点球。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在中甲联赛中,裁判评议组多次认定漏判点球的案例,如大连鲲城与深圳青年人的比赛中,两次禁区内犯规均被漏判,暴露出基层联赛裁判水平的参差不齐。
这类争议并非孤例。2025 年 4 月山东泰山与青岛西海岸的比赛中,克雷桑在禁区内被明显绊倒,主裁判最初未判罚点球,直到 VAR 介入后才改判。这种 “先错后纠” 的模式不仅损害了比赛的流畅性,更让球迷对裁判的专业能力产生信任危机。正如知名足球博主 “大萌不懂球” 所言:“如此明显的犯规需要 VAR 提醒,裁判的业务能力亟待提升。”
与中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五大联赛的点球判罚虽也存在争议,但整体呈现出更高的一致性和透明度。例如在 2024/25 赛季西甲联赛中,VAR 介入次数创历史新高,涉及点球判罚 86 次,其中巴塞罗那受益最多(7 次点球),而皇家马德里则成为 “最受伤” 球队(16 次不利判罚)。这种差异反映出裁判对比赛细节的精准把控,而非单纯的主场倾向性。hth华体官方下载app
从数据上看,五大联赛的点球判罚更注重动作的实质性影响。例如皇马本赛季以 14 次点球位居五大联赛之首,但这些判罚多源于球员的技术优势 —— 维尼修斯的突破和本泽马的禁区牵制创造了大量机会。相比之下,中超的争议点球往往与裁判的主观判断失误相关,如 2025 年津门虎与海港的比赛中,茹萨背后踢人被判点球,但主裁判在 5 分钟内连续做出争议判罚,凸显判罚标准的混乱。
国际足联 2025 年新规进一步体现了对公平性的追求:若球员因滑倒等意外导致点球二次触球并进球,将重罚而非直接取消。这一调整强调区分故意与意外行为,而中超目前尚未明确跟进这一规则,判罚逻辑仍停留在 “结果导向” 层面。
中国足协在 2025 年 5 月推出的 12 条改革措施中,明确提出强化裁判培训、扩大 VAR 覆盖范围,并引入国际专家参与评议。例如中甲、中乙的重点场次已逐步引入 VAR 技术,足协杯最后阶段更采用 “中超标准”。这些措施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成效,如 2025 年 5 月的裁判评议中,4 例错漏判被纠正,但长期效果仍需观察。
然而,裁判体系的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。首先是选拔机制的非专业化 —— 国内裁判多为兼职,业务能力并非主要考核标准,人情关系和派系斗争主导任用决策。其次是判罚标准的不统一,例如在踩踏事件中,蒋圣龙的漏判红牌与王大雷的正确判罚形成鲜明对比,暴露出裁判对 “严重犯规” 的理解差异。此外,VAR 的应用效果也参差不齐,部分场次因硬件不足或操作不熟练导致判罚延迟,反而加剧了争议。
要解决裁判问题,需从三个层面入手:
“解散吧” 的呐喊背后,是球迷对联赛公平性的深切渴望。但解散无法解决问题,唯有系统性改革才能重塑公信力。正如国际足联裁判专家所言:“裁判的权威性是足球公信力的最后防线。” 当中国联赛能像五大联赛那样,将争议判罚转化为提升专业水平的契机,而非情绪宣泄的导火索,真正的进步才会到来。在此之前,我们需要给改革更多时间,也需要所有人共同守护足球的纯粹精神。
以便获取最新的优惠活动以及最新资讯!